充电桩布建早期,充电运营商缺乏市场预测,忽略充电需求,盲目地“能建则建”。之前媒体披露的北京蟹岛度假村250多根充电桩成摆设,即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充电桩行业倒闭潮,是“跑马圈地”式冲动性经营思维的结果,也与管理粗放有一定关系。

据记者在华联常营购物中心B1层停车场观察,周末充电桩似乎“生意红火”,几乎所有的充电位置都停满了,既有私家车,也有共享汽车。一旦空出一个充电位置,很快就有下一辆车开来“补位”。然而,充电APP显示,这个站点虽然还有22个空闲的充电桩,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,原因是有不少的充电位置都被燃油车占着。也就是说,即使有车主在手机上搜到这里有空闲电桩,开车过来了也是干瞪眼。尤其在停车位紧张的住宅区,燃油车“霸占”充电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。

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现在,主要矛盾表现为车的保有量猛增而充电桩的数量严重不足。发展新能源汽车,桩站理应先行一步。商家超前建设充电桩,是一个有远见的举措。建是基础,用是目的,用得好首先要管得好。燃油车“鸠占鹊巢”,电动汽车“望桩兴叹”,这是普遍的难题,无论一线城市,还是二三线城市,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。

由于充电桩一般为自助式,现场没有专人管理,专用停车位除了在地上划线外,并没有专门的限制性设施,充电车位被挤占的现象频频发生。一般来说,充电桩车位的使用是本着“先到先停”的原则,如果遇到充电车位被挤占的情况,电动车主只能“望桩兴叹”。当然,可以报警求助,也可以多方联系挤占车位的车主移车,但把这些事情做下来,需要大量时间成本,谁也无法承受。

这反映出充电桩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。目前,充电桩生产、销售、建设、运营各个环节各自为战,虽然有不少平台提供找桩、在线支付等服务,但是打通充电桩安装、运营、维修、无人化管理等全部环节,平台似乎还无能为力,这就迫使充电桩成为了一条“断头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