桩在外,车在家,车要去找桩,供需不匹配,充电桩建再多也不会让电动车用着方便,只会徒增空置桩罢了。

最新数据,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超过450万辆,公共充电桩有141万支,车桩比虽然没有达到预定的理想1:1,但也达到3:1,应该是让新能源车用起来比较舒适的配套。然而,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充电桩不够,充电麻烦。这是主观错觉吗?我想不是。

我们前一阵出去做了一次10座城市的实地调查,发现目前一些主要城市充电桩建设存在几个共通性痛点:

1,充电、停车收费分离,重复收费,大部分要求电车充完即走,再停收费;

2,电桩选址哪里有地哪里建,供需匹配度低;

3,电桩管理不到位,热闹的地方油车占位严重,不热闹的地方定位时有不准,环境脏乱差。

三个因素加起来,实际用车中,车主得抽时间专门去充电,有找不到位充电的风险,然后还要在那等充完把车开走,体验自然不会好。

这种模式和我们用燃油车一样,所以导致我们希望充电速度越快越好,甚至有人提出5分钟充满!事实上,至少目前技术和供电实力不允许。

那我们来看看,能不能找到更适合电动车的补能模式。

近日出台的2011-0535新能源车产业规划中,不仅提及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,还强调了基础设施要科学布局、加强建设规划与统筹协调,并引入体系这个概念。

规划所引导的充电桩建设方向发生了变化,放弃追求充电桩配套比例,转向场景化补能引导。在城市,发展慢充为主、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,也就是说平时通勤停在哪就在哪充,提升便利性;在高速和公路,加快形成适度超前、快充为主、慢充为辅,及城乡公共充电网络,满足长途驾驶中途补能需求;当然,技术创新还要继续,加强智能有序充电、大功率充电、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。

假如你有一台电动车,舒适的补能体验是怎么样的呢?平常在城里通勤用,可以使用家里或单位停车场慢充桩补电,随停随充,不用另外抽时间出去充电,这种用法比起燃油车要省时省钱。出远门,先用慢充整夜补满,途中利用高速快充桩补电,解决里程焦虑,到了目的地再次用慢充桩补满,基本使用体验接近燃油车。